【電影補完計劃】生命中的美好缺憾// The Fault in our stars |曾經繾綣,不枉此行

Previous
Next

古語有云:橋唔怕舊,最緊要受。這套《生命中的美好缺憾》,可以說是完美演譯了這句說話。先說譯名,港譯和台譯都是生命中的美好缺憾,我認為在意譯上來說基本已經是無可挑剔了,雖然有點直白,一來就告訴你是一套和缺憾(或者是遺憾)有關的電影,然而畢竟這套電影都是在打直球,沒有懸念,沒有賣弄,只是單純地歌頌生命的美好,所以這樣譯確實無可厚非。

這套電影的原名,是取自沙士比亞作品中的台詞,”The fault, dear Brutus, is not in our stars,But in ourselves, that we are underlings.”  當我看過這句台詞出自的那個段落之後,不其然覺得整套電影的深度提升到另一個層次。

--我們生而平等。

我是認為有不少網上評論在解讀The Fault in our stars這個名字時都不太對,甚至有個網頁扯上了前世的冥冥主宰,根本和沙士比亞的原作風馬牛不相及,亦無緣無故把一些命定論的東西強加到電影上面,實在有夠不負責任。至少在分析之前也要看一看原文吧?關於這點會在下文稍末端的地方再分享一下我的想法。

回到電影,還是先說概括和結論,內容大概是說兩個患有癌症的病人Hazel和Gus在一次聚會上相遇,對生命的意義有著不同詮釋的兩人互相影響,在死亡不知道何時到來的當下,共同走過。就我本人來說,並不喜歡看勵志類或正向類,總是覺得當中那種矯揉造作令人受不了,像是一個18歲的青春少艾塗上濃妝豔抹一樣,俗不可耐。

可是,The Fault in our stars把18歲的青春少艾處理得輕巧,而且恰到好處。以兩位年青人為主角,沒有過份雕琢兩者之間的故事,而是把一段樸實、而且像原石般的生命之行呈現給觀眾。當中當然有值得挑剔的地方,不過看完之後的感動已然能蓋過一切。

評分:8/10 上等

實在只有極極極少數的電影能進入上等評級,而這套我覺得絕對值得這個分數。無論你是和另一伴看還是自己看,都絕對值得一看,以下就要進行劇透部份囉~(其他影評

Gus和Hazel在一個教會聚會上遇上,Gus在聚會上被問及自己的恐懼,他說他害怕被遺忘。而Hazel則回應說,每個人都會被遺忘。就是這兩種截然不同的價值觀,令他們對彼此產生了興趣。

明明是癌症病人,不知道什麼時候會死,為什麼還能活得積極?

明明是癌症病人,不知道什麼時候會死,為什麼不活在當下?

相信這兩點就是兩人在初初相識時對彼此的看法。聚會之後,電影的其中一個名場面來了!Gus向Hazel搭訕,並拿出香煙銜在口中,Hazel起初憤怒,不明白為什麼患癌的他要吸食這種致癌物。Gus向Hazel解釋他從不燃點香煙,並說這個行為是一種隱喻:把一種致命的東西銜在嘴裡,可是它卻永遠不能殺死你。Hazel笑了,看起來很受落的樣子。

雖說是名場面,但我並不太喜歡這個metaphor,或者有人會像Hazel一樣受落,但並不是我,因為有點中二病、以及裝模作樣的感覺。不過,以Gus的人設來看,他並不太在意死亡,亦不是說他不在意,而是相比起其他人,他顯然是有一份豁達。而叼著一口煙的這個隱喻,偏偏就是對抗死亡、或者是說鼓勵自己對抗死亡,的一個象徵。從這點來看,確實挺有趣的,明明表現得那麼豁達的一個人卻需要自製一種精神食糧,但我還是覺得這一場可以處理得巧妙一些,例如說是Hazel問他為什麼不點煙,Gus再賣個關子,說你早晚會知道的…

--因為他害怕死亡。

這樣的話不但令兩人接下來的約會更順理成章,因為Gus已經勾起了Hazel的好奇心,在好奇心的驅使下,才會使初遇的兩人展開單獨約會吧?而且同時令後續,亦即Gus上到救護車那段劇情,更加扣人心弦。如果在那一場,Gus才對Hazel說:你知道了吧…?我會覺得整套電影在鋪排上再昇華到另一個層次。

第一次約會上,Hazel向Gus推薦了一本書,亦因而展開了故事的下一段劇情。兩人一起去尋找那個移居阿姆斯特丹的作家,希望能從中能知故事的真正結局,Hazel卻在出發之前病情反覆。是的,真的是老土到隨處可見的劇情,當觀眾抱有滿滿期待時,卻一巴掌重擊我們的心房,嘛,現實不就這樣嗎?哪裡有期待,那裡就有失落。雖然老土,電影中卻處理得恰到好處,沒有多餘的時間沉浸於失落和悲傷之中,反之給人一種Hazel早已習慣這種突如其來的感覺,還蠻揪心的。

其後,兩人製造了不少回憶,終於還是踏上了前往阿姆斯特丹的旅程,有一個場景是通往梵谷博物館前的走廊,小提琴演奏的歌曲是The Four Seasons: Violin Concerto in F minor, Op. 8, No. 4, Rv 297, L’inverno (Winter): I. Allegro Non-Molto. Winter,四季的終端。這首歌其實還蠻有象徵意義的,大概是說自然的大可抗力,套在這套電影上,亦即是意味他們的死亡。不過應該沒有很多人第一次看電影的時候就知道那首歌的由來就是了。

越是甜蜜、越是淡然、結局只會越是傷痛。就像他們找到那個作家一樣,發現根本和自己想像的不同。作家這個角色我認為也頗有象徵意義,告知著現實的殘酷。在電影的那個時間點上,只有作家親身體會到摯親離世的傷痛,只有他知道那種痛有多承受不了…電影的另一個命題在這一場凸顯了出來,到底死亡象徵真正的終結,還是生命會以另一種方式延續。

在這裡我們可以看見Hazel改變了,從一開始在聚會上認為一切都會終結、人生並不會留下來什麼的她,開始渴望死亡並不是生命的終站,她渴望這個答案並渴望從作家的口中得到這個答案。然而,這種問題根本沒有絕對答案。導演亦沒有明確地給出他的答案,只是把自己的一些想法滲透在電影當中。作家對Hazel說了一句話:Some infinities are bigger than other infinities,這個答案和作家的人設其實有所衝突,他一面否定死亡並不是生命的終結,卻又一面說出一個矛盾的答案。作家的象徵意義就像是這個矛盾問題的本身,他一開始應該和Hazel及Gus一樣,相信死亡並不是終站,卻又因為經歷喪女之痛,令他覺得不能夠去相信這種狗屁東西,尤其當他看見兩個年青人像他當初一樣那樣相信的時候,才會更加窩火吧。

後來,作家出現在Gus的喪禮上,看似是給出了明確的答案:Life comes from life.  但其實只是更加鞏固了電影給出的命題,The Trolley Problem,小弟記憶並不猶新,不太記得作家有沒有在電影中說明這是個什麼問題,簡單而言,就是一輛火車駛在路軌上,前面有數十人,司機可以選擇駛到另一條路軌,但另一條路軌也有一人,你會怎麼選?--沒有正確答案,就如電影對死亡的見解一樣,沒有正確答案,導演雖然在很多地方隱約地放下了自己的看法,例如Hazel出發去教堂找Gus的前一段,她和她媽媽的對話,又例如是作家最後給出的答案,等等。但我認為,導演除了給出自己的想法之外,更大程度是想叫觀眾去思考這個問題,思考這個沒有正確答案的問題,而又應該怎樣做,才能夠更加接近那個自己心目中的答案。

The Fault in our stars,生命中的美好缺憾。我們不能選擇自己與生俱來的命運,像是癌症、像是殘缺,然而我們都有選擇去活出一段怎麼樣的人生,即使少了一隻腳、即使雙目失明,都同樣有追求愛與被愛的權利,亦同樣,可以選擇那一位令自己痛得死去活來的對象。

如果當被人遺忘時才算是真正的死亡,那麼,何以會痛得死去活來?如果那些人都存在於我們的記憶之中,那麼,何以會痛得撕心裂肺?

我很喜歡這套電影,是因為它雖然看似很正向,亦把整個氣氛營造得很正向,然而,有些痛,並不能夠承受,並不是知道了答案、並不是尋找到了答案,就會令那些痛變得輕盈。像作家一樣,他有答案,他知道答案,還是得把那些痛一一走完,那並不是承受,而是忍受。

說實話,我第一次看的時候嚎哭到像隻狗一樣,把如此老土的題材拍得不太老土,把如此千遍一律的愛情故事拍得那麼Okay,也確實不容易。

Okay?

Please Login to Comment.